8月7日夜,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开放广场。当夜幕降临,湖面泛起粼粼波光,超400米长的“天府大屋檐”超长屏渐次亮起,两侧的定制斗屏以裸眼3D效果勾勒出运动的韵律——这将是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呈现的开篇场景。
“我们彻底打破了过往的创作惯性。”日前,成都世运会开幕式视效总设计王之纲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透露,这场开幕式上,水面、湖景、天际线,取代了封闭的体育馆四壁,既是创意起点,也让视觉呈现面临天然挑战。
“我们要在自然与城市的交融中,让‘运动无限,气象万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流淌在每一帧画面里的生命力。”他说。
8月7日夜,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开放广场。当夜幕降临,湖面泛起粼粼波光,超400米长的“天府大屋檐”超长屏渐次亮起,两侧的定制斗屏以裸眼3D效果勾勒出运动的韵律——这将是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呈现的开篇场景。
“我们彻底打破了过往的创作惯性。”日前,成都世运会开幕式视效总设计王之纲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透露,这场开幕式上,水面、湖景、天际线,取代了封闭的体育馆四壁,既是创意起点,也让视觉呈现面临天然挑战。
“我们要在自然与城市的交融中,让‘运动无限,气象万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流淌在每一帧画面里的生命力。”他说。
谈主题:
展开剩余72%在平衡中传递城市的“精气神”
“这次开幕式不在封闭体育馆,而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意起点。”王之纲坦言,场地的特殊性让视效设计必须跳出惯性思维,“我们要做的不是‘舞台布景’,而是让自然景观、地标建筑与光影艺术成为共生的整体。”
围绕“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主题,视效团队在色彩与动态上做了突破性尝试。“世运会更强调年轻活力,所以色彩大胆明快,动态设计像积木翻滚、魔方转换,充满律动感。”王之纲举例说,《缤纷之约》环节中,数百名演员的街舞表演将与斗屏的光影转化同步,“演员手套和鞋子的色彩变化,会和屏幕上的运动切片形成呼应,就像一场视觉魔方的律动。”
▲王之纲
谈及“中国味”与“成都味”的平衡,王之纲强调“不堆砌符号”的原则——
他更倾向于用自然与生活场景传递特质:屏幕上掠过的绿道骑行身影、湖面倒映的晚霞色彩、演员街舞中融入的本地律动,“这些细节比符号更能让人感受到成都的‘精气神’——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烟火气和活力。”
最具巧思的是对巴蜀文化的现代表达。“我们让说唱俑‘活’了过来。”王之纲笑着说,开幕式现场,团队将用人工智能技术赋予古老文物动态,使其与现场演员的说唱表演同步,“它不是严肃的‘文物展示’,而是会跟着节奏‘滑稽可爱’地舞动,这本身就是成都包容、乐观精神的写照。”
谈创意:
让科技成为艺术的“隐形翅膀”
“天府之檐”的超长屏,相当于把整个400米跑道铺成了屏幕,15:1的超宽比例给内容设计出了道难题。
“常规屏幕是‘方形叙事’,但这个长轴更像一幅流动的画卷。”王之纲解释,团队最终选择“长轴叙事”手法,在主题曲环节,用跳动的五线谱音符填满整个屏幕,“音符的律动顺着长轴蔓延,就像运动精神在城市中流淌。”
而两块定制斗屏则承担着“视觉点睛”的功能,承担着“视觉想象力延伸器”的重任。“它们不在舞台中心,却和主舞台形成三角关系,既能独立成景,又能与现场灯光、水雾、机械装置联动。”王之纲透露,斗屏的裸眼3D效果经过反复调试,“最佳视角内,观众会看到运动元素从屏幕中‘跃出’,比如世运会logo的立体呈现,配合演员的舞蹈节奏,形成沉浸式体验。”
技术创新的亮点藏在细节里。“我们把直播信号和裸眼3D效果做了融合,这在大型体育盛会中是首次。”王之纲说,以往功能屏和表演屏各司其职,这次却实现了无缝衔接,“比如《缤纷之约》中,现场转播的演员特写会突然‘融入’3D光影。”这意味着,当电视观众看到运动员入场或致辞的“常规画面”时,其载体——两侧斗屏本身,正同步上演着裸眼3D的视觉魔术,虚实界限彻底消融。
另一个“隐形”的科技亮点是AI生成的笑脸墙。运动员入场时,大屋檐上呈现的笑脸海洋由AI生成。“它代表全人类大家庭的笑脸,传递成都热情洋溢的城市精神。”王之纲说。这份科技的温度,恰如成都待客的笑脸,自然而真挚。
本土科技力量的参与让技术落地更顺畅。“本土企业参与了斗屏定制,还有AI企业提供了生成式技术支持。”王之纲强调,技术始终是服务艺术的手段,“筹备时间紧,生成式AI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内容制作效率,得以快速响应每天现场排练的变化。”
谈成都元素与青年文化:
用光影点燃活力
“运动员入场时,‘天府之檐’会飘起巨大的红色蜀锦。”王之纲描述,这个画面专为转播镜头设计,“现场观众可能看不到全貌,但电视里,蜀锦的纹路会随着运动员的脚步流动,既有中国传统美学,又有成都的热情。”
“年轻人的活力是最好的视觉素材,成都的生活气息则藏在不经意的瞬间。”这份青春的脉动,亦是对成都城市精神的精准捕捉。“我们常在绿道上看到跑步、骑行、玩滑板的市民,运动是他们的日常。”他认为,世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更是对全民健身的呼应。视觉设计中绿道、骑行等生活化场景的融入,并非符号化的景观展示,而是对这座城市生活肌理的真诚描摹。
王之纲最希望全球观众记住的,是那些“有温度的瞬间”:“可能是说唱俑与现代舞者的隔空互动,可能是绿道骑行的身影与晚霞重叠的画面,也可能是‘AI笑脸墙’上,不同肤色的笑容在屏幕上绽放。”王之纲说,这些瞬间没有刻意强调“符号”,却能让人记住——这是成都,这是中国,这是年轻人的活力。
“点火仪式将会是最特别的时刻。”王之纲说,它结合水系、建筑与光影,“在自然环境中,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王之纲对成都的感情愈发深厚。“这座城市的包容让传统与现代能自然融合。”他说,视效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让全球观众透过光影看到:“成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无限的可能;中国不仅有厚重的文化,更有年轻的活力。”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贾李逸雯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欧鹏
发布于:北京市顺阳网配资-现货配资网-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加杠杆炒股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