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侵略者,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没有退缩,他们以底片为“武器”完成了一场坚定的抗争。
80多年后,以那段历史为基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得到了中国观众的托举。截至7月28日20时,《南京照相馆》公映4天,累计票房逾5亿元,豆瓣评分从8.5上涨到8.6,口碑领跑2025年国产片。
与其说,超1400万人次观众用口口相传的好评、买票入场的行动,支持着一部好作品,不如看成,相信正义、坚韧不屈的人们,承续前辈用底片捍卫真相的接力棒,以影像传播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像导演申奥在文汇报记者专访时所言:“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核心出发点,是中国人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世界揭示了真相。”
创作初心直白地呈现在电影的英文片名上“Dead to Rights——铁证如山”。“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与电影主题一致。这个英文词组也会给人向死而生、矢志不渝的情绪。”申奥说,历史凭栏处,不仅有一个民族的伤痛,更有振作的力量、对和平的渴望。
“每一场战争都是全人类的悲剧,我们拍《南京照相馆》,除了让观众铭记历史,更重要的是希望激发出一股能量,激发观众化悲愤为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昌盛的勇气。”吾辈自强,是对铭记历史最好的回应。
揭露一场暴行也撕开卑劣、伪善的假面
申奥想拍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电影,多年前就埋下伏笔。“我的外公参加过新四军,我从小就听他讲述关于正义与和平的故事。”十多岁的时候,拍摄于1987年的老电影《屠城血证》在他心里留下深刻印迹,2023年与电影《志愿军》编剧张珂的一次对话,让这个念头彻底萌芽:“在这个时代再拍一遍。”他们立刻联系南京电影制片厂,买下版权,像行军打仗一样刻不容缓地推进筹备。
中国影视长廊,永恒的抗战题材已有不少经典留名。属于“这个时代”的抗战故事、大屠杀题材还能怎么拍?
“起初我们只设定了一条故事线,展现跟原作一样的屠杀照。”但在查阅历史资料过程中,主创们发现,许多老照片其实是日军摆拍的“亲善照”。“他们喜欢去南京的名胜古迹‘打卡’,到处拍伪善的合照。但这掩盖不了事实,有一组照片采用了连拍方式,很清楚,就是想拍下刀砍下头颅的那一瞬间,令人发指。”申奥觉得,侵略者强迫中国人民尤其是懵懂的孩子配合摆拍,企图麻痹中国人、蒙蔽国际舆论,在屠杀行径之外,那是一场同样恶劣的文化掠夺、舆论争夺。
“是时候用新的视角再呈现这段历史,把照片作为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背后舆论战的武器这层关系拍透彻了。”历经一年多剧本打磨,《南京照相馆》里有了揭露血腥暴行的屠杀照,亦有面目可憎的“亲善照”。影片开头,子弹上膛和相机拍照的声画交错出现。申奥说,“射击”和“拍摄”的英语表达相同,通过这层设计,影片让日军暴行的实施和对其暴行的记录相对应,“我们想揭露暴行,也撕下卑劣、伪善的假面,每张记录日军罪行的照片,都是一颗正义的子弹”。
彼时,《孤注一掷》余热未散,原创作班底即刻投入《南京照相馆》。“每个部门都在,大家的创作观、历史观完全一致。”在申奥看来,默契出于多年合作使然,更源于中国人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民族情感。
导演提到了王传君,他饰演的日军翻译王广海是片中让人憎恶的角色,依附着自以为的强大,不惜放弃尊严与家国。申奥清楚,同类角色演员挑战过,不想重复自己,但他同样清楚,演员能胜任人物的复杂性。
“我起初没给传君看剧本,可能看了就没下文了。只给他发了许多我们对那段历史所做的功课。”让申奥意外的是,看完历史资料,王传君发来微信“如果你需要,我就会在”,演员说,电影本身的意义比角色招致的非议更大,得创作伙伴如斯,申奥连说感动。
拍摄过程中,王传君常因角色的言行与内心撕裂而痛苦,“监视器后的他都在哭,但我们知道,必须把这种挣扎演出来”。
留下历史底片还记下不具名但坚韧的中国人
于申奥,拍照或者说胶片始终是与仪式感相连的事。小时候,父亲会在阳台拉上窗帘做暗房,手把手教他冲洗照片的技巧;北京电影学院,他是最后一批用胶片拍毕业作品的学生。浓郁的胶片情结指向了他对“照相馆”的情感滤镜——那不仅是定格幸福的地方,还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容器。
“遥想80多年前,南京的百姓挑个好日子,全家穿着打扮好,选最漂亮的衣服,用最好的状态、发型、笑容去面对镜头,留下一张可能会在家族里流传几代人的照片。”在那个影像尚未普及的年代,申奥觉得,照相馆的意义远大于消费场所,“它背后也许不是一条街,而是一座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但在战争中,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南京,照相馆里充斥妄图被掩饰的罪行,也充满需要被曝光的真相。“老百姓安稳的日子灰飞烟灭,暗房的红灯在刹那间变成血色曝光。”创作者把推动真相“显影”的主角交给普通人,那是由历史真相决定的,更因为导演发现“那一辈人身上有非常可敬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信念。那些普通人在历史课本上不具名,但坚韧、抗争真实存在”。
拍坚韧的普通人,而不是聚焦被凌虐被屠戮的无助的人。在申奥看来,这是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双重尊重。“所有关于这场战争、侵略者的劣迹,历史课本上和其他影视作品表现过很多次了,所有中国人都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悲痛欲绝。”他说,不把镜头直接对准暴行、血腥,不以此当噱头贩卖情绪,得到所有主创认同。高叶拿到的第一稿剧本里,有一些林毓秀被凌虐的戏份,但第二稿就没了,导演答复她“不愿让历史上受害的女性再次受伤”。
《南京照相馆》里,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龙套演员林毓秀、“杂牌兵”宋存义等,一群手无寸铁甚至其中几个素昧平生的普通人,凝聚一心,以底片当“武器”,在血色封城中勇敢刺破日军试图掩盖暴行的无耻谎言。“朴素的劳动人民在战争背景下绽放出人性的微光,那点点光亮从照相馆透出,照亮南京城老百姓的内心,也点燃真相。”
申奥说,影片的主题是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同时也想表达关于团结的意义。片中人能在当时环境下把罪证传递出来,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团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众志成城的努力。”
复刻那时场景更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
如今,电影得到第一批观众认可,“像素”级的历史复刻带着青年一代“重返现场”。复盘创作过程,申奥直言,最耗心力的是史料收集,但让创作者振奋的其实也源于历史迸发的能量。
筹备期一年多里,团队打仗般推进工作。历史题材的每个细节都需要考证。他们精读了五六本书籍、20多部国内外纪录片,三四百张历史照片被分类、标注,其中100多张有代表性的被翻拍、融入剧情……量化的数据、细节,申奥脱口而出,“记忆不会被时间冲淡,情感更是”。
譬如,片场常因太过强悍的共情瞬间,让表演者不再隐身角色背后,真实的本我真情流露。拍照相馆里“游历大好河山”,演员们排成行,全景、近景、再逐一特写,反反复复。申奥告诉刘昊然,先“含着点儿”,等特写时再给饱满情满。但拍第一条,年轻演员已把情绪拉满,“他说这个不用演,直接就能来真的”,再换镜头,全景、近景、特写,全都一条过。拍众人纠结谁走谁留,高叶忍不住喊“一起走吧”,那是剧本里没有的台词,但申奥剪辑时留下了“表演”之外但真切发自内心的呼喊。
譬如,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响起,从小哼到大的南京观众落泪了。申奥说,主创们对故土、民族的情感同温打开了共鸣空间。开机前,王骁和刘昊然去照相馆学冲洗手艺。南京人王骁求教老师傅,在没有计时器的年代洗照片,该如何把握时间。老师傅答,通常一首曲哼完,时间刚好。“骁哥就在琢磨,说我们这儿有一首老童谣。”同样南京长大的演员周游也找到导演,探讨宋存义找弟弟那场戏能不能唱着童谣。转身,编剧张珂来探班,掏出手机直说正片得把它加进去——说的还是这支童谣。创作者们一拍即合、不谋而合,造就了片中温情又残酷的片段。
又譬如,电影开篇血战中华门,导演自有坚持。“城墙不仅是建筑物,还是南京精神的象征。它经历了那么多朝代更替,始终立在那儿岿然不动,但在侵略者的践踏下它残破了。”申奥说,他看到史料里中华门被重炮轰击出缺口、坦克涌入,内心悲愤无比。“剧本一定要加上这场军民一心抗击侵略者的血战中华门,看到它如何被摧毁,才更能理解重建的意义。”
《南京照相馆》上映来,导演反复被观众打动。“我看到许多人评论,散场后无人离开,大家静待字幕走完。”他觉得,那是艺术家创作的片尾曲《永远的微笑》奏效了,让观影情绪延宕;更是观众读懂了电影没说出口的痛和不弃不屈的灵魂。
导演申奥
申奥会一直记得南京首映后剧组离开的那一路。“车窗外的万家灯火、鳞次栉比的大厦、车水马龙的道路、波光粼粼的湖面江面……我感慨万千。我们民族经历了怎样的同仇敌忾,以坚韧、勤劳,重建家园,这是奇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写照。”
顺阳网配资-现货配资网-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加杠杆炒股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