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7日,《武松》《虹桥赠珠》《三岔口》《雁荡山》在天蟾逸夫舞台火热上演,为第十季“京武会”收官。一个月8台演出集结全国武戏名家新秀,气势浩荡的大武戏与极具代表性的折子戏轮番登场,武生、武旦、武丑等展示拿手绝活。
“十年来,‘京武会’舞台薪火相传,在多位舞台常青树提携下,越来越多新秀崭露头角,吸引越来越多新戏迷走进剧场,青年粉丝群体日益壮大。”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深有感触,“致敬所有为传统艺术挥洒血汗的艺术家,感恩万千观众十年如一日的灼灼目光。”
“岁月如梭,我也快奔70了,活到老学到老,还是应该向前人学习。”上海京剧院武生名家奚中路连续参加十届“京武会”。7月27日“武”与“戏”——京剧武戏的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他表示,“青年演员都很努力,值得鼓励;中年演员的学习很重要,得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学习;只有了解过去的武戏怎么样,才能知道今天应该怎么发展,武戏演员根据自身条件走何种道路。”
武生名家张幼麟呼吁加强戏校师资,他直言,“有些年轻教师可能刚从学校毕业,从学生直接变为老师,舞台经验没有丰富到支持其教学。目前活跃在舞台的演员应该多多去戏校,给年轻教师传道解惑。”
“十年京武会已形成品牌效应,锻炼了策划、宣发、制作团队,不仅观众有期待,全国武戏演员也期待到上京平台展示。”在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严庆谷看来,武戏同样讲究节奏、唱念,“当代戏剧节奏非常重要。武戏依然是武与戏,戏在哪里?技术导演团队需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也需要请高人来帮助,怎么让群戏出戏,武戏出戏,才有戏,才有品格。现在有一些武戏唱念,听不清,没有情感。武戏的唱念也很重要,节奏上去了,它的戏出来了,武戏的品格自然就上去了。”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武戏也是如此。”评论家马博敏认为,武戏的力度、速度、武打的虚实结合,全靠演员的艺术水平和身体的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练功的科学性,“一方面,向更高精尖的艺术去攀登,去努力,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失误和创伤的出现。对具备天分和勤奋、有更大发展潜力的人才加大培养力度,让他们在更多演出中能得到认同,更快地成名成家。”
“不管市场如何,环境如何,戏的质量放在那,自然就有观众。”张帆表示,“从管理者到演职人员,我们每个人对于京剧武戏发展都负有责任,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将来我们还会做得更好。”
顺阳网配资-现货配资网-配资平台实盘平台-加杠杆炒股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